小时候,我总爱看戏,虽然经常看不懂,但还是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胡乱推测。记得有一次看《杨门女将》时,看到佘太君上殿见皇帝,手里总是拄着一根比她还高的龙头拐杖。当时我就想,佘太君肯定是年纪大了,才需要拄拐杖来走路。但又觉得奇怪,既然她年老得连走路都费劲,怎么还能带兵打仗、冲锋陷阵呢?这种矛盾的思维让我好奇不已。
长大后,读了几本书,渐渐明白了,佘太君拄龙头拐杖的情节,显然是小说家夸张演绎的结果,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然而,历史上确实存在君王赐杖给老者的传统,这就是被史学家津津乐道的“王杖”。它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尊老敬老的文化理念,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封建秩序的维护。这一传统也在丧葬礼仪中有所体现,并融合了儒家的礼仪内容,几千年来,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习惯,延续至今。
展开剩余85%那么,什么是“王杖”呢?它又是如何在丧葬礼仪中得到体现的?作为一种“搀扶物”,杖又是如何成为维持封建社会秩序的礼器之一的呢?
杖,顾名思义,就是人们用来扶助行走的工具,通常为一根木棍。有时它还会作为防身工具,帮助人们抵挡危险。原本只是生活中的普通工具,但在古代社会,它却被赋予了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成为一种礼制的载体,甚至是社会地位的标志。
例如,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一根金杖,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表面包裹着纯金,内部还可见炭化痕迹。考古学家推测,这是一根金皮木芯铜龙头杖,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龙头杖”实物。这根金杖显然不只是用来行走的工具,更是一种象征宗教或权力的器物。
此外,还有1959年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三根鸠杖和《王杖诏书》木简。这些文物和文献的出土,揭示了王杖制度的历史,特别是在西汉时期。王杖诏令书明确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得到朝廷赐予的鸠杖,这种杖象征着极高的社会地位,其权力的象征等同于天子的节令。
根据《王杖诏令册》,年满70岁的老人会得到一根顶端饰有鸠鸟的杖。这些老人被视为享有特殊待遇的群体,享受如郡丞、县令等高官的待遇:可以自由进出官府,不必低头小跑见官,且做生意免交税。最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老人甚至可以走驰道,驰道是专为皇帝设立的车道,其他人都无法使用,可见老人所享有的特殊荣誉。
此外,《王杖诏令册》还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侮辱、殴打持杖的老人。若有人违反,即使只是口头侮辱或轻微伤害,都将受到严厉惩罚,处以“弃市”之刑。这并非空口号,历史上确有因殴打持杖老人而被处死的案例。
从《王杖诏令册》可以看出,汉朝的养老制度始于高祖刘邦。有史料记载,刘邦曾赠送鸠杖给高龄老人,开创了汉朝的赐杖先例。刘邦在与项羽的楚汉争霸战中,一度兵败逃入树丛。正巧,一只鸠鸟栖息在树上,鸣叫声掩盖了刘邦的气息,最终使得他逃脱追兵的追捕。为了纪念这只“救命鸠”,刘邦将其作为赐杖的标志。
然而,考古学家的研究显示,鸠杖的历史远早于刘邦。在青海湟源的卡约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鸠杖首表明,早在3500年前的羌人部落中,鸠鸟就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此外,在江苏、浙江、湖北等地的战国和汉代墓葬中,也有类似的鸠杖实物出土,证明鸠杖作为王权象征的历史悠久。
从文字资料来看,古代对于老年人的关怀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朝礼制中已经有了“赐杖”的规定。《礼记·月令》记载,政府每年会为衰老的老人赐予手杖,以示关怀。而《礼记·曲礼》则提到,官员到了一定年龄后,如果君主不允许其退休,就会赠予“几杖”,以表示尊敬。这些杖不仅仅是生活工具,更是君主关心和尊敬老臣的象征。
在汉朝,尊老的风气更加盛行,《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县道官员会在仲秋时节,为年满七十的老人颁发王杖,并供给糜粥。王杖的长短、材质、饰品都经过严格规定,特别是杖顶饰有鸠鸟的图案,寓意老人健康长寿,象征着对他们的敬爱与祝福。
“王杖”之所以成为尊老的象征,与其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古人通过“杖”的设计与使用,赋予了它独特的社会意义,既是老人地位的象征,也是古代社会对于“长幼有序”的价值观念的体现。古人认为,老人手持拐杖,象征着他们的特殊地位和尊荣,是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古代社会的丧葬礼仪中,“杖”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仪礼·丧服》规定,只有具有一定爵位的人才能在丧礼上使用杖,体现出丧服等级的不同。对于平民百姓,他们虽然没有爵位,但在丧礼上仍可因体弱生病或承担丧事责任而使用杖。这些细节,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以及对长辈的尊敬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在丧礼的过程中,杖不仅作为老人的“尊贵象征”,还与亲疏关系、社会地位息息相关。例如,在服丧期间,子孙如果未能履行孝道,丧礼中使用杖的规则也会严格遵守,确保每个人的身份和职责都得到准确体现。
总体来看,古代的“王杖”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尊老的体现,也是对封建秩序、家族伦理和社会等级制度的深刻反映。
发布于:天津市金勺子配资-金勺子配资官网-线上股指配资-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