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曹国公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了金川门,将久候在城外的靖难大军引入京城。这两人背后背景深厚,李景隆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外甥,而谷王朱橞更是太祖的第十九子。二人此刻选择背叛皇帝朱允炆,准备投向太祖第四子、当时的燕王朱棣一方。
当朱棣带着满腔雄心闯入金川门,做出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召唤吕太后前来军营一见,第二件则是命令宦官刘通带领精锐骑兵出发,解救被囚禁的周王朱橚与齐王朱榑。朱棣的到来意味着建文帝的政权彻底破灭,吕太后无奈地前往靖难军中,面对着这个曾经的弟弟朱棣,她无言以对,只是静静地注视着眼前这个不再是那个曾经亲密的年轻王子。就在吕太后返回宫途中,京城内,奉天殿方向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皇帝殉国的消息迅速传来。
“靖难兵至金川门,遣人迎太后。太后至军中,成祖再拜,自陈不得已起兵之情,太后无一言慰劳而返。及返,未至宫,宫中火起。”—《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一》
展开剩余81%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奉天殿登基,宣告废除建文年号,将新的一年定为永乐元年。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他如何对待自己大哥朱标的后代呢?
刘通率领的精锐骑兵,号称是前去解救朱橚和朱榑,实则背后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清洗。建文帝朱允炆、皇后马氏是否被自焚,皇太子朱文奎是否失踪,这些真相至今仍然扑朔迷离。无论如何,现在朱棣已经取代了朱允炆的位置,关于朱标后代的命运,注定不再是和平。
对于建文帝的葬礼,朱棣在朝堂上询问群臣意见,最终决定按照天子之礼为建文帝举办葬礼。虽然许多人并未明确表示支持,但翰林侍讲王景坚决主张遵循礼法,朱棣最后决定同意这一提议,并在六月二十日举行了“备礼葬建文君”仪式,特意辍朝三日。
“时建文君未葬,上询景葬礼。景对以天子礼,上然其言。”—《明太宗实录卷八十一》
随后的几天,燕军对京城的搜查也终于告一段落。忠于建文帝的旧臣们几乎都被捕,朱棣随即下令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建文奸臣”处死,史称“坐奸党死者甚众”。这一系列动作无疑昭示着朱标的后代已成朱棣眼中的威胁,接下来的步骤便是剥夺他们的权力。
六月二十六日,太祖的第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奉命将朱标的神主牌位从太庙迁出,安置到懿文陵之中。朱标作为太祖的嫡长子,早早就被封为皇太子,然而如今朱棣继位,显然不打算继续承认他为皇帝,也不再允许朱标的权威继续存在。
“戊寅,遣安王楹祭告懿文太子,迁其主于陵园。”—《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随着朱标原配皇后常氏也被降格为敬懿皇太子妃,朱标的子嗣们的封号也开始逐渐改变。七月十二日,朱标的继妃吕氏被废去皇太后的尊号,继续称为皇嫂懿文皇太子妃。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和五子朱允熙的封号都被大幅度降低,甚至连长女江都公主的封号也发生了变化。这一切标志着朱标家族的彻底失势。
随后的几个月里,朱棣全力平定国内局势,甚至还疏于对靖难功臣的封赏,终于在九月四日完成了靖难功臣的封赏工作。丘福被封为淇国公,朱能为成国公,其他功臣也得到了应得的封号。然而,朱棣并未忘记自己大哥朱标的子嗣们。九月十日,广泽王朱允熥、怀恩王朱允熞被召回京城,并以“不能匡辅其兄”的罪名废除为庶人。此时,朱棣已经正式将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巩固,但对于朱标的后代来说,这不过是开始的序幕。
“壬辰,立妃徐氏为皇后。废广泽王允熥、怀恩王允熞为庶人。”—《明史卷五·本纪第五》
接下来,朱标的次子朱允熙虽然暂时避免了被废除,但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在对其举行冠礼之后,却又为他安排了复杂的祭祀任务。令人不解的是,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朱允熙突然死于一场火灾。至此,朱标的家族完全断绝了继承的可能性,后代的命运也随着火灾的发生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永乐四年,诡异火灾夺去了欧宁王朱允熙的生命。”—《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九》
十年后(永乐十四年),当初为朱棣带来金川门的谷王朱橞重提建文帝的旗号,准备再次反叛。朱棣对此震惊不已,并随即召集亲王们前来讨论应对之策。最终,朱橞被废除爵位并囚禁,至此,朱棣在家族内的权力牢牢控制。
“二月初六日,谷王朱橞以谋逆削爵废为庶人。”—《明太宗实录卷三》
结语:
朱标的早逝,以及随之而来的种种事件,显然出乎他和朱元璋的预料。朱标死后,他原本的武将集团反而成为了威胁皇太孙的利刃,而这也为朱棣的崛起提供了契机。朱标的五个子女,长子朱雄英早逝,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的命运都充满了不解的谜团,几乎所有人都死因不明。
朱标,那个曾被誉为“史上最有权力的皇太子”,或许他自己也没料到,自己的后代会在四弟朱棣的手中遭遇如此悲惨的结局。时过境迁,命运已然注定。
发布于:天津市金勺子配资-金勺子配资官网-线上股指配资-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