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刚过,云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泽铁苗寨村民曹开富起了个大早,将家里精心饲养的22只羽毛油亮的黑瑶土鸡装入竹笼,赶往合作社参加首批生态土鸡出栏交付仪式。村活动室里人声鼎沸,鸡鸣此起彼伏,泽铁村其他养鸡农户已携带各自养殖的土鸡在场等候称重、验收,笑容里满是期待。这批在海拔2000米山林草地间自由生长的黑瑶鸡,以昆虫、野菜为食,全程无激素无抗生素养殖,成为市场上稀缺的瘦肉型珍品。
泽铁村是寻甸县泽铁社区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苗族村寨。尽管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却长期面临“资源沉睡、人才外流、动力不足”的发展困境。在华东师范大学定点帮扶下,承载驻村干部汗水与村民期盼的黑瑶鸡,正奋力“飞”出大山,成为帮扶助力泽铁苗寨新内生发展的鲜活注脚。
今年是华东师大与寻甸开展定点帮扶的第六年。2020年初,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文军教授团队来到了泽铁苗寨开展乡村新内生发展实践与服务创新活动,相关实践探索去年获评第八届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新内生发展的核心在于上下联动、内外共生、整体发展,以农户的切身利益来激活村庄自身力量。”文军团队自去年起就通过社会募捐筹集建立“种养殖小微基金”,聚焦种养殖项目开展,旨在培育村民自主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首批3万元资金虽不大,却是后续项目落地的关键启动资金。
“泽铁苗寨留守老人居多,他们都是低收入群体,缺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他们有养殖苗鸡的经验,倘若有经费支持并能解决销路,积极性自然高涨,由此增加的收入对他们而言也特别重要!”作为华东师大选派的第三任驻村干部,泽铁社区第一书记崔勇勇去年到任后,紧紧围绕增收这个迫切的问题动脑筋。
苗鸡作为具有典型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养殖项目,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受益面大的特点,自然进入到合力开展助农项目的视野中。崔勇勇与文军团队紧密协作,联动当地企业,构建起“鸡苗供应+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的助农机制。多方协同下,“种养殖小微基金”精准投向生态土鸡养殖项目。
今年2月,“我在云南苗寨有只鸡”公益助农项目在泽铁村正式启动。项目制定了村社党组织领导下“高校+村社+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养殖模式,通过整合高校帮扶力量、合作社组织优势、企业市场资源与农户养殖基础,共同推动泽铁村养鸡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入户走访
文军教授团队负责项目宣传和市场推广。项目采用“云养殖”预售模式,认养者线上认购,农户线下代养,全程照片视频“云监工”,等苗鸡成熟后冷链配送,附赠公益项目参与证书。崔勇勇带领村社干部协调组织,严控散养品质。企业按照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和价格,统一对土鸡进行收购,再经过公司统一屠宰、包装后,进入市场销售。
首批300只试养鸡苗历经损耗最终出栏200余只。收购企业代表算了一笔账:“我们按照5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土鸡均重2.5-3公斤,扣除饲养成本,农户利润约50元/只,放在市场上还是比较可观的。”农民受益了,消费者的反馈也是好的,这验证了模式的初步成功。
不过,市场和规模是当地养殖事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崔勇勇提出,未来或引入智慧农业设备(如鸡脚计步器)确保散养品质,建立标准化养殖规程控制品质,通过规模化降低综合成本惠及消费者,从而实现全村百余户增收。“首期试验成功源于各方互信。”文军教授表示,未来需深化联动,做精“品质”文章,争取扩大消费市场,打造产业品牌,抓牢产业兴旺、群众增收致富的好机会。
目前,第二期项目已提上日程。预售规模瞄准600只以上,计划8月底启动推广,覆盖更多农户。
金勺子配资-金勺子配资官网-线上股指配资-辽宁股票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